Rmk:如果你是成績至上、考試主義的人,那我不推薦你看。

那如果你選擇繼續往下滑,請先看列出的項目。

進入正式內容前有幾點內容要先特別強調:

  1. 文章內容從我的觀察與角度切入,帶有主觀性,沒有絕對的選擇和標準的答案,但這邊會記錄我認為對的選擇與內容。
  2. 我並沒有要引戰,但會有比較侵略性的說詞與觀點
  3. 我所闡述的例子真實性你當然可以存有疑慮,不一定要全盤相信,取決於個人
  4. 每個人的經歷與價值觀皆不同,可以根據你的經驗與想法去做思考,但不要侷限在某個框架
  5. 不要因為某些部份就輕易定義某個(件)人事物,所有內容都具有討論性,也不要被我寫的內容牽著鼻子走
  6. 我是學生,尚未真正出社會,我會以教育的部分下去描寫,所以思考時請不要用出過社會的角度思考,畢竟比較不符合現實狀況

準備好了就繼續看下去吧。

剛好通識課有個作業是SDGS的項目,有機會再寫一些有關教育的內容與文章,最近比較沒這麼focus在理論及考試上,加上許多想法悶在心中,藉此機會記錄在此。

最近稍微向現實低頭,花了一段時間準備推甄,我想如果要上頂大,或許從大二左右就要開始規劃了吧?但很抱歉,我依然照著我的選擇走,對於學習過程本身我是享受的,但現實往往會考驗你的心理與意志,我追求的從來就不是符合社會期望的東西。


這篇會以我的角度切入,記錄台灣教育的漏洞、缺點,與簡單探討solution。

準備好了嗎?那就 …



前言

無奈依舊充斥著生活,回頭看看過去的三年,確實選擇了一條辛苦且不知道終點的道路,但我只是做了我認為正確的決定而已,不過要強調的是,我不想讓別人覺得我在逃避或是在尋找藉口,這一點是我覺得最煩的一點 ,我們都還在學生階段,要對未來負責這一點是絕對沒錯的,但照著體制走絕對不是我所追求的,對人生負責不代表你所做的選擇就必須得偏向社會大眾或現實,做了選擇就不要後悔,試著去享受你所做的選擇以及其帶來的後果人生的樂趣之一就是沒有標準答案,每一階段都是不同的選擇的前因後果,批判是你的自由,但你沒有資格說別人做的選擇就一定是正確或錯誤的,因為每個人的經歷與過程都不相同。

不過既然選擇了與社會或現實對立的選項,你就必須要變的足夠強大,現實會不斷打擊你,偶爾喘口氣休息,但絕對不能因挫敗而灰心喪志,要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要走的路還很長,還有許多挑戰還需要你去嘗試與體驗,試著扛起過去的失敗與無奈,轉化為繼續向前的動力,沒有時間停滯不前,在我完全妥協之前,我會貫徹我的信念與選擇,試著享受過程,並且絕對不後悔自己的抉擇持久戰,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We were born to make a history

正文

教育的問題在哪裡?

不論是民國幾年的課綱,基本上本質都沒變,不跳脫傳統的社會觀念與體制,只改表面不改根本,對於學習是毫無幫助的,文憑至上在現今社會與教育體制中處處可見,即使提倡多樣的學習或是多了許多不同的入學方式,自始自終都是繞著成績、排名、學校打轉,絲毫沒有進步與跳脫框架

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執著於成績(文憑),且制度太於制式,對於許多學生絕對不是公平的學習,提高受教率或讓學生學習多樣的教學是沒用的,因為根本並沒有改變,很多只是學校、教育部相關人員改善表面問題,甚至是單純為了名聲或利益訂定出來的規則,強迫學生去學習或是去做他們沒興趣或不想做的事情,傳統觀念與體制也造成許多家長逼小孩取得好成績,不得不去補習、刷題目,一切就是為了升學制度,也造成了大部分學生厭惡學習,但迫於現實及環境不得不去做他們可能毫無興趣的事情,而無法真正知道或是學習他們想要的,因為根本無法探索自己的興趣

但要在短時間內快速篩選出「人才」,確實傳統的方式或許是最省時間的方式,畢竟考官也都有其他事情,抽出寶貴時間做這些雜事的比例當然是越低越好,但如果不以「現實」為考量,這種方式絕對不是篩選出真正人才的最佳方式,即使以傳統的制度出發,也絕對有可以改善的點,以下先說明為何我這樣認為的理由:

Q:以成績(考試、學校)作為評斷標準,有甚麼優點?


縮短時間、節省成本與人力

快速理解該考生對於該項目的「程度」


透過制式的考試(不論是大考、期中期末等),名義上已經「篩選」過了,因此成績高、學校好也能證明該考生的能力,且不認真念書的學生基本上成績不好是事實(以正常情況假設)。

但我必須說的是,假如你本來就有一定的能力,那

成績其實只是一種選擇罷了

甚麼意思?這邊強調,以我遇到和觀察的經歷做描寫,實際情況並不一定都這樣

a. 過程

首先,學習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以我的學校來說(學校程度只能算中字輩),大部分各個科目所教的範圍都是前段學校的一半,舉個例子,訊號與系統以教科書來說(與台大OCW的書相同),敝校所教的範圍只落到取樣的部分(CH7-X),中間跳過CH6,且教學深度與品質遠遠不及台大,而台大除了幾乎整本教完(一共有11章),教學程度與我們也相差甚遠,考試時我們教授會勾選題目,並作為考試出題的方向,所以只要你去針對勾選的題目練習,要拿高分基本上完全不難,看你有沒有心而已,而像我是屬於做事一定會全力做到滿,加上我的目標是精通所有專業科目,我不會只專於練習勾選的題目,我除了課內的範圍,我當然會自己去讀後面的章節(包含看書、OCW等),交大的OCW(一樣科目)更可怕,內容甚至涵蓋到電路、系統設計、DSP等內容,但回到我們學校考試,終究只會考有教到的範圍,那我就請問一下,你認為這兩種不同方式的學習方法,哪一種比較難?哪一種理論上考試成績會比較高?況且既然都知道出題方式與方向,我甚至可以用「背」的,因為只要會解題,成績就絕對不會太低,只是看你細不細心,有沒有記錯罷了,加上我們這一屆因為疫情的關係,有遠距考試,除了網路以外,講白話一點,要作弊的方法多的是,我身邊就有許多例子,包含成績很好排名很前面的同學也有作弊的,且不只這一科(有興趣可以去看另一篇文章:59的省思,很多科目都一樣,那你覺得看成績還有意義嗎?

再來,修課,有兩個點,第一,以我為例,我是走通訊組,數學極其重要,例如線性代數、工程機率等,我沒修在校的課程(以推甄前為主),想當然成績單上不會有此兩科科目的成績,但除了我自己有讀之外,OCW的課程我也盡量上,雖然我不怎麼喜歡一直刷題目,但數學有時你不練真的會不太懂(例如機率),況且修課有時候不是學生不去修,學校的排課制度、系上規定、教授本身都會影響到選課,譬如:線性代數我在大二就有上到趙啟超教授的OCW,那時候聽一知半解,但等到大三,我才漸漸融會貫通,去看其他書籍以及比對我現在修的線性代數,可以知道不同的老師、書籍,體系都不同,但趙教授的方式可以讓你循序漸進、井井有條的方式下去學習線代最基礎及核心的部分,即使不刷題(還是會練題目),也能抓到核心的概念(當然需要培養自己有能力舉例、解釋以及用程式驗證的能力),雖然可能會花一點時間,但這種累積不是其他人可以得到的,那為何大三沒選修線代?聽說是本來教線代的老師由於某個上到一半想退休的傢伙不教,導致該授課老師需要幫他代上那堂課(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工數),所以線代開不成,而我們系上本身線代本來就是開給大三的,且只有一學期,後來覺得那還不如我自學就好,反正學校教的範圍也是人家的一半,因此我就沒有再選別系的線代了。

但首先沒有時數證明我有上,再來是我也不知道我所學的到底算不算扎實,不過我付出的時間與努力,後來的程度也絕不輸給有修課的同學,不過機率就真的是我自己的問題了,大二沒選到,後來只能自己買書讀,上通訊系統學,且有葉丙成教授的機率MOOCS,雖然沒像線代融會貫通,但至少也是有一定程度的吧?自己說,但當你從成績單去評斷,你會覺得:「阿這個同學報通訊組,怎麼都沒修數學?該修的都沒修,他選錯組了吧?」之類的印象,除非你有當面問或是了解,你才知道該學生是不是真的沒有學。

第二點,我在大三就有注意到了,其實選甚麼課也會影響成績,譬如說今天有同一堂專業課程,兩個不同的老師開班授課,一個老師教的較寬鬆,考試不難,且容易給高分(只要你不擺爛),另一個硬到爆,教課內容比另一位多,考試比較難,且假如一不小心就會被當,通常這種課程要拿高分非常不容易(但不是說沒有,只是相對另一堂課而言),那假如學期成績出來,鬆的那一堂成績都80、90,硬的則是60、70,那只看成績的話鬆的那一堂前段學生排名會提升不是廢話嗎?但你看的出來嗎?如果今天面試兩班同學,我完全不覺得鬆的那一班前段的同學能力會贏硬的班級前段(甚至是中段)的同學,是的沒錯,我X媽就是比較硬的那一堂。

由第二點的討論可知,選課方式與內容,其實是可以有技巧的,我可以選較鬆的或比較佛的課堂,硬的課堂(除非是必修),要嘛退掉,要嘛不選,那這樣想當然這種學生的排名絕對會比修硬核課程的同學排名高、成績高啊,當然我即使意識到這些,但不好意思,我從來就不是為了升學而唸書的,能上頂大是好,但我不會違背我的原則,我都是看授課教授的內容,只要有興趣,我就會選,不管課程硬不硬核,除非我真的覺得自己撐不住或是能力不足。

以上兩點看完,你應該可以知道,某些排名很「前面」的同學,或許(我沒有說一定)有用這種方式來做為維持成績的技巧與辦法,因此過程影響甚遠(不論是讀書方法、學習方式、選課方針),但這些東西你在成績單上面絕對不可能看的出來,那我請問你,你還覺得看成績有用?是個適當的篩選方式嗎?你覺得成績沒那麼前面的同學,他們的能力會輸給這些「前段班」的人嗎? (但或許前段學校不會有這個問題,只能說我們學校太弱了)

b. 實務 X 理論

理論相比實務,還是有一定差別,我相信將來除非從事學術研究,不然理論基本上只是輔助,重要的還是實作,理論很強不代表實務能力就很強,而且為了拿高分,讀的範圍都是針對考試的範圍下去準備,加上你時間很多都會花在某個地方鑽牛角尖,所學的絕對不會比實務所累積的經驗還多,我自己實務能力沒有很頂,但我身邊就有不喜歡太多理論,成績沒有到很前面,但基本的理論有一定的基礎,實務強到爆炸,甚至研究所的學長有問題都會找他,那你說他雖然沒有辦法去前面的學校,但他的能力會輸給那些頂大的學生嗎?理論上可能會,但評斷一個人的能力可不僅僅只有文憑,很多方面都要考量進去,這個從成績、文憑上看的出來嗎?

c. 制度 X 教學方式

有些學校為了提升國際排名,會針對該排名項目的內容做加強,使得學校開課內容及授課方式依其項目做改變,訂定學分制,使得學生不得不去修可能完全沒興趣的課程,多元學習是好事,但有些課程學生就是沒興趣,你強迫學生去修他不想學的,除了表現不會很好,也只是浪費時間,他可以把那些時間拿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學他想學的東西,且這樣可能有些資源跟課程會拿去投注在這些課程,而可能有些課程資源相對就會少一些,另外,有些課程學校沒有,不論是系上或是類似的科系,因此有些課程沒修到真的不是學生的錯,但學生自學要是沒證明,單就文憑上也無從得知,那如果其他間學校有開該課程,錄取率當然會比較高,這樣也不是公平的篩選。

就我的經驗,頂大的授課(OCW)由於範圍廣,且時間有限,在短時間內將課程的基礎與精華說清楚,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教授通常不會有冗詞贅字,且表達能力都是一等一的,當然也不是每個教授都這樣,但重要的還是找尋適合自己的教學,網路上的資源也很多,但像敝校很多老師的表達能力和教學範圍真的都不是很好,導致學生自己摸索學習會需要花上額外的時間,我相信有引導相較自己摸索,時間上是相差甚遠的,有時候程度落差不是因為學生不想努力,而是資源真的不太平均,要去頂尖學校又得走傳統制度,透過考試和成績篩選「人才」,有些人當然可以順著走,但有些人就是不愛讀書考試,導致很多學生讀書意願降低,覺得混個學歷有文憑比較重要,也造成了補習的風氣,使得學生忘記學習的本質。

運氣 X 多元入學

我相信推甄是為了能夠看到學生更多成績以外的東西所衍伸出的產物,但諷刺的是,每一間學校第一關就是看成績去做篩選,且書審也很吃運氣,假如教授剛好對你做的東西不感興趣或經歷沒有很符合他的要求,甚至是校名就可能有先入為主的印象(這一點也不能怪他們,是教育體系造成的),在還沒面試前你就會被刷下來了,當然也可以走考試入學,但那樣就跟原本制式的方式有甚麼不一樣?許多教授都說不要為了考試讀書,但你不為了考試讀書,在這種制度下,你也沒辦法上頂大,取得更好的學習資源,教育只會改表面,根本一點用都沒有。

假如今天每間學校都能有相同的資源,我想有心學習的學生絕對不會輸給頂大的學生們,學習取決於個人,跟學校無關,但現實就是資源分配不均,大多都照著體制走,這也是我覺得「現實是百分之一的努力加百分之九的運氣以及百分之九十的無能為力」的原因,外在再怎麼光鮮亮麗,內在只要不是好的,那再怎麼調整外表也無濟於事,但這個社會就是會先看外表,是否有人敢嘗試跳脫框架,去走走看不一樣的路?這需要相當的勇氣與決心,畢竟體制與觀念已在這個社會扎根,要改變現狀難度很高。

但你看完這一段的論述,你還覺得看成績、排名有用嗎?

經歷 X 經驗

要升學就得花時間在準備考試、迎合教授的口味或要求(當然不是全部教授都這樣),基本上校名、成績就大致決定了一切,甚至也看過在某些科系女生錄取機率會比男生高很多的case,我不探討和批判這些,因為意義不大,畢竟本來就沒有絕對公平的事情,何況是制度下的產物,只能說怕就選擇妥協,而要是你像我一樣比較有病,敢拿自己的未來來賭,那就試試看直到你妥協為止吧。

在準備升學時,刷題、爬文、補習、問學長(姊)等等幾乎是免不了的過程。

刷題

前面也說過,基本上考試想要分數高,就是練會考的範圍之題目,只要針對考試內容下去準備(如歷屆試題),並且你願意花時間、精力在上面,分數高自然不是難事,但此時我對此產生了疑問,那你學東西真的有學進去嗎?我所謂的學並不是會寫題目,公式會套題目只要是死的基本上任何人都有能力解,題目練過自然會有印象,考試時可以用「記憶」去寫,但所謂的記憶只是將「做法」套用在題目上,而不是針對最原始的意義下去做的,舉例來說,線性代數考試,並且是與課本類似,甚至是一樣的題目,今天有個假設:

有兩個考生,A的讀書方法是將理論融會貫通,譬如從定義了解,開始逐步推導、理解,慢慢去衍伸出定理、性質等,還有鑽研課外的內容(譬如寫程式實現某個理論),但他沒有特別去練題目,也沒看過該題目,不過基本上此學生的程度絕對不低,且對實作有著一定的基礎。

而另一個B學生,也是很認真,老師說可能會考的題目及範圍都有讀,並且都將勾選、列出的題目練完,除了熟悉這些內容的解法,也將公式都背下來,但他沒有特別去鑽研證明、概念以及用程式實現,也就是說:

學生A:

  1. 沒特別練老師說會考、要練的題目(但有讀該範圍以及稍微練習幾題)
  2. 推導過程,對整體概念有一定的貫通程度
  3. 有實際寫過程式,除了知道寫法外,可能在過程中也學到不同的實現方式與計算方法

學生B:

  1. 針對老師說會考、要練的題目練習,且都有做完
  2. 對於該部分的內容也有一定的熟悉程度,但貫通的程度可能不如A,有些沒通用死記的
  3. 沒實際寫過程式,且不知道除了此算法之外實際的實現方法

考試成績出來,學生A 80分,學生B 100分。


Q:請問你覺得哪個學生的能力比較好?

我的答案是:不知道,沒有標準答案,但如果是我,我會選A

原因很簡單,我不希望訓練出來的學生只會解題跟考試

當然以上只是假設,B不一定就比A差,但我想要表達的是,你在文憑、書審上,看到「成績」,基本上先入為主的印象就是:B在該科表現的能力比A好,選B。

那你覺得,這樣的選法是對的嗎?

  1. A學生因為沒特別練要考的題目,因此解的過程中,他是真的用自己所了解、所學的,根據考試問題發揮

  2. B可能於刷題的過程中,已經有寫過類似甚至相同的題目,但有可能死背解法,或單純套公式等,你不知道,但至少他刷題對於題目的解法與內容都有一定的印象

  3. 實際應用上,寫程式 >> 解題,理解定義、概念與來源,在實務上也比較有用

但諷刺的是,現實往往就是只看結果。

『 過程如何,反正我看不到,也不關我的事情,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願意花時間在你身上,就應該要感謝了。』

爬文 X 補習 X 問學長(姊)

爬文和問學長(姊)簡單來說,就是去看之前學長姐推甄的經驗、技巧、心得,補習想當然爾,就是為了考試刷題、快速解題,不用對該科有深入的了解,況且你也沒時間深入。

簡單來說,就是花一堆時間在升學上,但實務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的過程,基本上都顯得沒有意義,因為重點是門票,而不是拿到門票的過程


所以,我現在提出一個問題:
Q:升學與學習你覺得哪個重要?

如果你不清楚我再問甚麼,我這裡說明一下。

你會發現以上我提出來的,都是針對升學(或說現實)去做學習,並且目標就是成績及好學校,因為好學校資源就是比中後段學校資源多,且這個社會已經形成「頂大(前段學校)出來的學生能力比中後段的強,優先入選。」的現象,挺現實的,因此學生拚老命鑽研如何上更好的學校是可以體諒的。

另一種,專注在學習和研究上,多做專案或實習,慢慢累積實務經驗、與理論連結,到一定程度的經驗,實作上除了漸漸能與業界接軌,各方面能力一定都會慢慢上升,且一旦實務累積到一定程度,理論自然就會融會貫通(當然也有可能理論本來就學通了),但你為了升學補習、刷試題、看怎麼準備能獲得教授芳心、如何才能上好學校,我就問這兩條路對你而言你選哪一條?我的答案就不用說了吧,非常明顯。

如果今天大家都有同樣的學習資源(公平的教育),那我敢說:

頂大學生的能力絕對不一定會比中後段的學生能力好,學習本來就是看個人的造化,與學校一點關係都沒有,只不過是因為資源不均等,導致了這種傳統觀念與落差,才使得頂大學生能力「比較好」罷了

教育部及訂定制度的高官們,用你們能上頂大的頭腦想一下吧,到底甚麼樣的制度與教學能真正落實並培養出人才,繼續在原地打轉,許多優秀的學生真的會被你們的愚昧和自私害死。

Rmk:如果有看獵人,應該知道蟻王的台詞,會太兇嗎?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驕傲、自以為,或是逃避、找藉口,抗壓性低等,我不會說你錯,再強調一次,我說過了:

每個人成長經歷過程都不同,現在的你我只不過是過去一次次的選擇造成的

環境、經歷、觀念,到了一定年紀要改變絕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我一直持續追求能證明自己的東西,也不斷挑戰自我並提升自己的能力,因為現實只看結果,過程再怎麼轟轟烈烈,知道的人至始至終只有你自己或是你身邊的人

但如果你比較理性思考我寫的內容,那你可能會有一個問題:「你說的都沒錯,但你能怎麼辦?有更好的方式能夠去實現或改變嗎?」,畢竟我也不是專業人士,我目前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但至少我認為:可以從改變開始做起。

台灣撇除教育體制教學的品質及資源絕對不輸於其他國家,且培養的學生能力也絕對不輸給國外的大學,由以上簡單列出的幾點也可以知道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便是體制,但實質上要改變這個根深蒂固的制度及社會現象是有相當的難度的,因此接著僅能根據我的經驗與想法列出幾個簡單的solution。

Solution

以下只是我的自問自答,當作參考就好,但確實是我真實的想法。

Q:該如何讓社會上有更多不同背景的青年以及成人,接觸到高品質的教育內容(公平、平等的學習)?
A:線上課程

譬如MOOCs、各校的OCW(OpenSourceWare),能讓不是頂大的學生也能接觸到頂大的課程內容,但像是考試、看書、練習、發問這些只有在實體課程才能做,因此需要靠自己,但除了可以培養自學的能力,也能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且學生可以挑選自己有興趣或想探索的課程,不用受到制度及學分的限制,而且很多都是免費的,很感謝提供線上課程的各個平台。

至於線上課程有興趣可以去看我另一篇記錄,會以電資為主。

Q:如何使得制度更為公平合理,不是單就成績(文憑)做篩選而已?
A:或許可以調整篩選規則,譬如調換順序

既然你都提倡多元入學了,目的就是給不同背景與經歷的學生多一點機會展現自己,那你為何第一關是看成績?你可以先面試不是嗎?譬如推甄第一關通常都是書審,而這部分成績校名占了很大的部分,且具有評分者的主觀性,因此即使是有能力的學生,只要他的書審內容不是這麼漂亮,可能連面試(第二關)的機會都沒有,但評分者又要在短時間內快速從一堆考生篩選出人才,因此我覺得可以調換順序,也就是先面試再看書審,一來面試可以設計問題,快速得知考生的各項能力(例如口語表達、專業能力等),二來也可以針對自己的疑慮下去問問題,知道可能書審看不出來的東西,雖然依舊是沒有完全改變傳統體制,但至少可以給不同背景和經歷的學生多一點機會證明自己,而不是侷限在文憑上。

Q:如何透過制度的改變讓學生能探索/學習想要的東西?
A:不要再透過制度去限制(強制)學生要學習甚麼了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再強迫學生去學習他們不想學的東西了,舉個例子,讀工科的大多數都一定討厭讀國文,為甚麼?用不到,且學了根本沒用,你說可以加強閱讀能力?那我幹嘛不讀英文?大學原文書、論文都是英文,且把讀文言文這種古人發牢騷的東西拿去寫程式、加強英文或學習其他語言不是更好?或是反過來,你叫文學系的來算幾題數學題?他們會喜歡算數學嗎?不要利用規則去硬性規定學生要修甚麼課程,有興趣的學生自然會根據學校開設的課程做選擇,甚至自己就會拼命找資源學習,與科系背景、學校利益毫無關係,根本沒必要透過制度去限制學生的學習內容。

國中小(甚至是高中)皆是最重要的探索階段,也可以開放選課制度讓他們自己選擇,而不是規定他們上一堆不想學的課程,為了升學去做對學習毫無幫助的事情,有興趣自然就會主動去學習,興趣是學習最強大的動力,一味地逼迫對於提高學習志願是一點幫助都沒有的,甚至造成反效果,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考試讀書,包括我自己,我是在高職開始對電機有興趣才開始認真學習念書的。

改革教育制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們都可以嘗試去做一點點的改變,不論是觀念上、做法上,哪怕是一點點,都有可能啟發更多學生的天賦與能力,並給予最合適的學習項目與資源,以上是一些簡單的Solution,而目前也有人士或團體致力於台灣的教育改革,希望台灣能跳脫傳統制式的觀念、從根本改善教育體制,我認為學習最重要的不是迫於現實的未來與選擇,而是觸發任何人的學習動力與興趣,才是「確保青年及成人都有公平、負擔得起、高品質的高等教育受教機會」。

好了內容基本上到這邊,看完如果你也有共鳴,歡迎找我聊聊,畢竟這個網頁基本上不是熟人,就是對我有興趣的人才會點進來吧?希望能啟發你的思考,但我必須說,照著制度走真的也不容易,不論是為了考試、升學煩惱的考生,還是迷茫的大學生,請加油,只要不放棄、願意嘗試,相信都會找到自己的路的。

對自己說的話

教育也折騰我很久了,回想起小時候我就很討厭人家在比較成績、考試,但我絕對不是不對自己負責,只是心裡始終都有疑問,到底這些有甚麼意義?

在學生階段是可以任性的,因為你還有時間,以及不用面對真實殘酷的社會,但隨著年齡增長,確實大學也快結束了,妥協是為了身邊重視的人,但心裡的原則自始自終不曾變過,任性也快結束了,緊接著要面對更可怕的事物,但也不須特別擔心。


 不論結果如何,我都不會後悔我自己做的選擇;
 從學生變成社會人士,我會試著規劃適應,無須擔心。
 我絕對,不會讓你們失望;
 我的能力絕對不輸給照著傳統制度走的人;
 謝謝身邊的人,讓我沒有壓力和負擔;
 我會證明自己的。

             D.S. 2023.11.



最後,由衷感謝看到這裡的你。